案例分享:干细胞应用肝硬化患者,研究表明效果显著
在我国,导致肝硬化的主要病因是病毒性肝炎(包括乙肝和丙肝),其次为酒精性肝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以及遗传和代谢性疾病等。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ANLIFENXIANG
案例分享
临床案例1:
一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近期疗效试验,共14例患者入组,其中肝炎性肝硬化12例,酒精性肝病肝硬化2例。
在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及营养支持等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 给予外周静脉输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主要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 4, 8, 12周肝功能指标,包括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 凝血酶原时间(PT), 并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
患者谷丙转氨酶和凝血酶原时间水平均在移植后有下降趋势,从第8周开始明显下降,并持续至第12周;总胆红素水平于移植后有下降趋势,第8周开始明显下降,并持续至第12周。(相关数据见下表)。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此案例来源于:14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 肝硬化病人的效果观察;孙鸿;(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ANLIFENXIANG
案例分享
临床案例2:
一项利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共43例患者入组,其中乙肝肝硬化31例,丙肝肝硬化10例,酒精性肝硬化2例。
移植方式:经肝固有动脉缓慢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分别于移植术前和术后第3周、6周、9周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 和凝血酶原时间(PT)。
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变化(见表1):

表1
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见表2):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后第6周时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至第9周时改善显著,其中黄疸减少13例,腹胀减少19例,乏力减少30例,食欲减退改善27例,腹水减少17例。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表2
此案例来源于: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43例临床观察;周凤蕊;河南医学研究 2014 年 12 月第 23 卷第 12 期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ANLIFENXIANG
案例分享
临床案例3:
患者,男,28岁
患者儿时患有“黄疸型肝炎”,曾辗转多家医院救治,后好转。因腹胀持续发作,并伴有腹痛到医院问诊,经检查腹部彩超提示肝硬化并腹水,大便化验提示隐血试验阳性,遂以“肝硬化并腹水”入院。
医院为患者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经肝固有动脉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入患者体内。治疗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腹部彩超。
结果:
移植后患者肝功能得到改善,肝脏合成白蛋白、凝血因子能力提高,症状也逐渐消失,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具体数据见表1)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表1
此案例来源于:自体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灌注治疗1例肝硬化的随访观察;刘林源;临床医学;2015年3月第21卷第8期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ANLIFENXIANG
案例分享
临床案例4:
一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长期疗效试验,共92例患者入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
对照组给予抗病毒、保肝、退黄、利尿等常规内科治疗+安慰剂; 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采用静脉输注的方法,每月1次,共3次,每次输注细胞量约 ( 3~4) × 107。
结果: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精神状态、腹胀、乏力、腹水情况明显改善,因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住院次数减少。在治疗后一个月,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酯酶开始上升,凝血酶原时间缩短,Child-Pugh 评分下降。
两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见表2)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两组实验室指标变化:(见下表)





此案例来源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乙肝肝硬化长期疗效分析;江小柯;医药论坛杂志 2018 年 2 月第 39 卷第 2 期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展望: 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策略得到了专家们的关注并形成共识,并对移植的各个过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规范,为进一步研究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潜能提供了方向及标杆。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间充质干细胞最终将应用于临床,为更多的肝硬化患者 带来痊愈的希望。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